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北边的风

IT 钓鱼 养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爆炸钩杂谈  

2010-07-12 09:45:14|  分类: 钓鱼经验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爆炸钩底钓技术的秘诀是“诱、骗”两个字,操作须围绕这两个字展开。第一是要把鱼诱到饵前,第二是要骗鱼放心下口,二者缺一不可。模拟一下爆炸钩在水下的状态------下水后饵迅速吸水开始雾化,由坨状变成窝头状的一小堆,无论大小鱼都有可能循气味而至,多数时候是小鱼捷足先登,经过一番啄食,很短时间饵的堆状就会变小直至消失,变成薄薄的一层,最后连这一层也消失了,只剩空钩躺在水底。上大鱼的时间应在饵开始雾化到变成薄薄的一层之间,此后几率极低。大鱼对固体食物十分警惕,对呈自然状态象一堆牛粪似的东西戒心较小。越天然越放心,大口吸食而中钩。
由此可见饵的选料和状态是首要的,很多新手担心饵化的太快而把饵和得很粘,下去是一坨,很长时间后提起来还是一坨,这种状态好比缘木求鱼。然而如果饵料分解得太快,大鱼没有机会问津,频繁换饵也会打击钓者的信心。处理好这对矛盾是玩好爆炸钩的关键技术要点,既要雾化,又要尽量让饵保持较长时间的堆状。理想的爆炸饵下水后应随即开始雾化,但是分解又不能太快,有一定抗小鱼啄食和水侵蚀能力,不会很快就土崩瓦解,这样上大鱼的几率就大为提高。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,很难通过阅读简单的文字表述就能熟练掌握,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和琢磨。在配饵时,应尽量选择小鱼不感兴趣的原料,以新鲜的天然粮食为主,诸如玉米面、麦麸、面粉、红薯泥、菜籽或豆饼等,加新鲜牛粪效果好,象虾粉、蚕蛹粉、鱼粉、蚯蚓粉之类腥味重的东西易招小杂鱼,尽量弃之不用,通威饲料含有较大比例的鱼粉、骨粉,也最好不用(养殖塘例外)。添加香精也要选择只对大鱼有吸引力的,诸如醉鲤、鲤鱼香精等及少量曲酒,以减少小鱼对饵的干扰。另外饵料中应当加有相当比例的粮食颗粒,如煮过的小麦、玉米、稻谷等,这些颗粒小鱼通常不感兴趣或吃不下,大鱼在大口吸食饵料堆中的粮食颗粒时,会因很难区别和防备挂在鱼钩上的食物而上当。钓鲤鱼和草鱼有别于钓鲢、鳙,中空钩的概率低得多,90%是中的挂粮食颗粒的钩。当然粮食颗粒多了会使饵料变得松散,须通过调整粘合剂比例达到理想状态。
爆炸饵用量大,成本也是应当考虑的因素,自己配制是很好的选择,只要得法,效果不会比商品饵差。我的通用制饵法是:在出钓前一两天,把大米、小麦、嫩玉米(或用高压锅煮过15分钟的老玉米)三样各200克放在一锅里加少量水熬粥,至大米成稠粥状,乘热倒进1000克玉米面中用工具和匀,放凉作为粘和性基础饵,需冷藏,否则会成酸饵;另外将油枯(菜籽或豆饼粉)、麦麸、玉米碜三样各500克混在一起用铁锅炒香,拌入少量醉鲤和曲酒用两层食品袋密封,成为可以在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的雾化松散基础饵。现场取两种基础饵混合成为钓饵,根据对象鱼和喜好添加其他诱鱼剂。两种基础饵的比例和面粉(也可用拉丝粉)用量全凭经验掌握,在家或现场试验几次心里就有数了。
这款爆炸饵的最大特点是天然、经济,不怕小杂鱼,钓鲤鱼效果比较满意,也上草鱼,也可针对草鱼调整添加物。
  相比饵料而言,钓具的因素是第二位的,实际对比各种爆炸钩的使用效果差别不大,有资料讲枣状饵托优于塔状饵托,理由是前者可以保留一小点饵料不被小鱼吃光,我认为不然,根据原理,只剩这点饵料时爆炸钩的功能早已不复存在,优、劣还从何谈起,厂家变变产品花样而已。在厂家的所有鱼具产品中,最粗糙、最无实用价值的就是成品钓组了,难怪钓友们的手竿钓组都是自己手工栓制。成品爆炸钩也存在不够讲究细节的问题。还是那位农村朋友对我说过,买的爆炸钩钓不到鱼,自己做的无簧钩才能用。他的说法难免有些武断,但我相信他是通过实践对比有感而发。成品爆炸钩的饵托功能是有助抛投时饵团不散,在开始雾化后这个金属弹簧就弊大于利了。如果狡猾的大鱼在觅食时触及了它,肯定会有异样感觉,弃食而去的可能性很大,对于“骗” 不利。因此选择无簧钩应该是可取的,也有办法确保饵团不散,把饵尽量调干些会有改善。手抛也是有效办法,这种方法因为不受竿子负荷限制,还可以把坠子加重些有利钩子刺鱼。
最后说说钓位,要让爆炸饵在时间有限的上鱼状态发挥作用,一定要找鱼道,即抛在有鱼的位置。很多人不看地形,不管水深浅,心想放长线、钓大鱼,尽量往中间远处抛,大都让饵团沉入十几米水底,结果事与愿违,十几米深水中有鱼也很稀少,只怕是鱼还未到、钩早已空,白费心思。应当把握钓位水深不超过5,确定是浅滩应当远投,水深则应近投。近投要注意离自己的手竿钓位有足够距离,否则狡猾的大鱼不敢靠近,既使进了窝也十分警惕可能不开口。
夜已深,打字累了,就此打住,以上拙见,望勿见笑,权当抛砖引玉吧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811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